公會簡介
▍台灣毛紡織工業發展歷程記要

台灣位處亞熱帶,氣候溫和平均氣溫偏高,夏長冬短四季如春,就地勢而言,東部多山缺乏牧羊之生態環境,是以台灣是一個不具備發展毛紡織工業基礎之地區。事實上,台灣毛紡織工業光復時僅有日據時期「日本海軍第二製毯廠」之紡毛毛紡錠710枚,光復後台灣工礦公司接收名為台灣工礦公司王田毛紡廠,經過整修於37年5月開工生產,是為台灣地區第一家毛紡織工廠,此亦即合灣毛紡織工業極為薄弱之基礎,歷經四十餘年之慘澹經營,由光復初期幾乎毫無毛紡織工業「不毛」之地發展至今日已擴充至梳毛紡錠20餘萬枚(另有人纖為主之長纖梳毛紡錠約27萬餘枚)、紡毛紡錠約6萬80枚、毛織織1200台其中無梭織機約佔70%、毛條精梳機202台、炭化機5套,由原料製造、毛紡、織布、染色整理完成一貫之生產體系,實皆賴毛紡織業界夙夜匪懈之努力與政府工業政策之有效領導所致。



▍台灣毛紡織工業之發展歷程,由成長而茁壯,約可分為下列幾個階段:

一﹑民國38年神州沉淪政府遷台,部分忠貞毛紡織業者相繼將大陸毛紡織設備拆遷來台.先後計有中本紡織廠、台灣毛絨廠、福華毛紡織染廠,台灣勤益紡織廠、美豐毛紡織染廠等等,覓地設廠產製各類毛紡織品供應內銷之需。至民國41年止,台灣之毛紡織工廠連同王田毛紡廠共有6家,梳紡毛紡錠8064枚,毛織機152台,毛紡織工業之基礎乃初告奠定。

二﹑民國42年毛紡織品內銷暢旺,中華毛紡織廠、坤慶紡織廠相繼設立。民國43年起政府實施經建計劃,國民所得逐年增加,生活水準提高,人們對毛紡織品之需求趨殷內銷市場逐漸旺盛,外銷市場亦漸漸拓展,初期外銷韓國與中東地區繼而又開拓香港與歐美市場,毛紡織工業得以快速成長。

三﹑民國46年~55年間,毛紡織工廠紛紛設立,信華毛紡織廠、利台紡織纖維廠等先後設立,進口最新毛紡織機械、設備激增,共有梳毛紡錠4萬2千餘枚,紡毛紡錠1萬70餘枚,毛織機640餘台。由於各紡織廠需用原料數量亦日漸增加,乃合資器設利華羊毛公司產製羊毛條及炭化羊毛,繼而中和羊毛公司、豐達羊毛公司亦參加生產行列,自此台灣之毛紡織工業乃由原料製造、毛紡、織布、染色整理完成一貫之生產體系。

四﹑民國55年以後,合成纖維工業日漸發達,加以走私猖厥,市場上毛紡織品私貨充斥,導致羊毛產品內銷滯塞,營運極度困難,毛紡織業為求挽救危機與配合政府鼓勵外銷政策,於民國56年起共同採取減產封錠25%措施,規定內外銷此例並逐年增加外銷數量以達產銷平衡,歷經4年,外銷金額由民國55年之7百餘萬美元增至民國62年之3千餘萬美元,成效卓著。

五﹑民國63年起由於產銷平衡計劃實施效果良好,新廠又紛紛設立,舊廠亦不斷更新、擴充設備,至民國65年毛紡織廠增至40家,設備已增至梳毛紡錠6萬餘枚、紡毛錠4萬餘枚、毛織機8百餘台、毛條廠3家共有毛條精梳機90餘台、炭化機2套,外銷金額增至6千餘萬美元,台灣之毛紡工業已呈欣欣向榮之新氣象。

六﹑民國65年以後,毛紡織工業之基礎已見穩固,外銷市場大幅拓展,國民所得提昇,人民生活水準日高 ,復經十餘年之努力與發展,台灣地區之毛紡織工業已由光復初期「不毛」之地歷經40年經營與發展達到顛峰狀態。

七﹑民國76年起台灣之毛紡織工業遭受空前的劇變。受世界羊毛需求量增加,澳幣貶值之影響,羊毛價格一再攀升,加以新台幣對美元巨幅升值,羊毛進口成本大幅上揚,同時國內勞動人力不足、工資高漲、勞工意識抬頭、勞動意願低落等影響,毛紡織業之營運極為困難,外銷面臨南韓、中共低價之劇烈競爭,內銷受市場開放政策,關稅降低之影響﹐進口毛紡織品私貨充斥,市場之競爭激烈,毛紡織業陷於前從未有的困境。繼之,全球性流行趨向飄逸,厚重織物不受歡迎,最大羊毛輸出國澳洲之羊毛滯銷,在澳洲政府極力輔導促銷,甚至有計劃地大量撲殺羊隻之餘,羊毛之庫存數量仍大幅增加,澳洲政府終於在1991年2月11日宣佈取銷羊毛底價管制, 改為自由競爭,因而導致羊毛價格大崩盤,驟降了40%引起買賣間紛爭不斷。台灣之毛紡織工業四、五年間遭此一空前大起大落的沖擊面臨嚴重的危機,尤其是紡毛毛紡業所受之傷害更為嚴重。近年來,政府對大陸政策逐步開放,毛紡織同業在極度困難之環境下,有意向工資低廉之地區或大陸設廠,是為毛紡織工業一大隱憂。

八﹑歷經近年來的調適期,毛紡織業界為配合流行潮流,多改走細支紗、高級品路線,國際羊毛事務局亦大力推廣系列之冷爽羊毛產品,羊毛售價已漸回升趨於平穩,羊毛纖維優越的特性非其他纖維可以替代仍是人類的最愛,深信在渡過短暫的晦暗期後,台灣毛紡織工業的前景仍是燦爛光明的。